当前位置:龙尊网 >娱乐圈秘闻

【速递】打开教育新场景,赋能校园数智化:江苏省第十届智障教育资源中心发展研讨会在常州市光华学校举行

发布时间:2024-05-01 09:00:21

1.点击上方蓝字“掌握现代特教”订阅;

2.订阅成功后点击“历史消息”查看往期内容;

3.转载请注明出处。

资源中心是有效落实特殊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撑,在深化智障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育人水平,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专业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为深入贯彻落实“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高培智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用能力,探索培智学校适切的课堂教学模式,江苏省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江苏省教育学会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江苏省智障教育资源中心在常州市光华学校举行第十届智障教育资源中心发展研讨会。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国家督学李天顺在线出席研讨会。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副理事长丁勇,江苏省教育学会名誉会长、研究员、省特级教师杨九俊,江苏省教育学会名誉会长、研究员、省特级教师陆志平,江苏省教育学会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江苏省教育厅教育督导室主任徐泰来,江苏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副处长张禄海,江苏省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谈秀菁,浙江省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陈荣弟,常州市政协副主席、教育局局长完利梅,天宁区委副书记、人民政府区长张凯奇,常州市残疾人联合会党组书记、理事长刘洪俊,常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戚宝华,常州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华泽峰,天宁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曹瑜等领导和专家出席开幕式。来自江苏省内外的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近200人参加了现场研讨,近万人参与在线观摩。

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委副书记、人民政府区长张凯奇代表区委、区政府对本次研讨活动的举办表示衷心的祝贺,对参会的领导专家和特教同仁表示热烈的欢迎。张凯奇介绍,天宁区以“打造高水平现代化教育强区”为总体定位,聚焦“高水平、高均衡、高质量”的目标要求,促进区域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高度融合,协同发展。一是实现了资源中心“全覆盖”。全区所有中小学、幼儿园全面接纳特需儿童,为其提供适宜的教育。二是构建起融合教育“新格局”。成功打造了“1个光华、6大中心、18个融合点、N所校园”的天宁融合教育发展联盟,推进区域融合教育实现从普适到优质的全面升级。三是擦亮了特教品牌的“金名片”。2017年创新打造的“生活适应三百课”,被评为全省特教类唯一前瞻性重大改革项目;2022年成功立项“江苏省融合教育示范区”建设项目,构建“骨干引领、校本实践、项目支持、核心辐射、经验共享”融合教育工作新机制。

张凯奇指出,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要推动优质教育更加普及普惠,开启天宁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一要在传承中坚守。坚持立德树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将更多政策向特殊教育倾斜,更多资源向特殊教育集聚,为特殊教育事业扎根成长提供更加丰沃的土壤和优质的环境。二要在坚守中创新。要始终严把教育质量这条生命线,努力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守正创新、推陈出新,持续促进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要充分运用数智化手段打造更多惟妙惟肖的生活情景、教学场景,拓展完善“生活适应三百课”等创新性课堂,让特需学生在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锻炼中提升实践能力,真正成长成才。三要在创新中提升。全力推出一批标志性成果,在打造示范亮点中强化辐射应用和推广,建立跨领域联动、多部门协同的特殊教育发展新格局。

张凯奇表示,天宁将一如既往地做好特殊教育这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民生工程,为每一个特需儿童提供更为适宜、更为全面的教育支持,让适龄特需儿童在同一片蓝天下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机会,共同谱写新时代天宁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崭新篇章。

江苏省常州市政协副主席、教育局局长完利梅代表市教育局,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常州特殊教育发展的各位领导、专家、特教同仁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完利梅介绍,特殊教育是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建设离不开特殊教育体系的发展与完善。常州坚持以适宜融合为目标,深入实施《常州市特殊教育发展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总体形成“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教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的高质量特殊教育发展样态。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支持特殊教育,不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实现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全覆盖,显著增强对特需学生的吸纳能力和服务能力。

完利梅指出,办好特殊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是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使命,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先,要充分认识特殊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从国家层面看,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这是党和国家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对办好特殊教育的战略部署,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和优越性的具体体现。从社会层面看,办好特殊教育对于切实保障特需学生受教育权,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学校层面看,特殊教育致力于培养特需学生成为残而有为的有用之人,关系着特需学生的终身发展。其次,要切实提高特需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坚持身心融合,从社会需要和特需学生特点出发,全面提高其身心素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坚持普特融合,更加注重因材施教,为特需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服务,创设包容、合作的校园文化环境;坚持产教融合,高度重视特需学生生涯规划,积极推进“学业—职业—就业—创业”一体化,开展特需学生职业体验与实训课程,引领特需学生走进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再次,要积极营造多方参与、协同育人的新格局。通过“上下协同”,市教育局在政策倾斜、师资培训等方面做好多方位保障工作,区教育局、区残联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加强专业引领,推进多级支撑体系建设;通过“内外联动”,各特教学校在扎实开展校内教育的基础上,不断开发社会资源,探索与科研、医疗、康复等专业机构协同育人的工作方式;通过“校社合力”,广泛宣传特殊教育先进经验,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特殊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完利梅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把残疾人事业形象地称为“春天的事业”,特殊教育也要像春风一般和煦、像春雨一样滋润。让我们一起凝聚合力,携手同进,用爱心和智慧点亮每一位特需儿童的生命,和他们一起拥抱希望的春天。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国家督学李天顺对第十届江苏省智障教育资源中心发展研讨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李天顺表示,近年来,培智学校和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招收了大量的孤独症学生和多重残疾学生,培智教育进一步具有了量大、面广、线长、宽到边、沉到底的特点。从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评审结果和教育部融合教育案例评选的结果看,培智教育的成果数量和质量都是很突出的。我们相信,培智教育是最有潜力生长出国家教学科研最高水平成果的领域之一。培智教育可在以下方面持续着力。

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特殊教育同样要高度关注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培智教育要改变过多强调生活化、适应性,片面强调学会本领、学会生存的现状,要重视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落实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对于培智教育而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仍然是一个重大课题。

二是跳出特教看特教。教育部党组要求,要跳出教育看教育。对于特教人来讲,跳出特教看特教也十分重要。一要秉持系统论的观点。特殊教育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治理与改革必须顺应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关注教育全局的大课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大办法。特殊教育一方面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另一方面也必然、必须承担起促进国家与社会进步的使命与责任。二要秉持对立统一的观点。特殊教育必须充分关注特殊性与一般性、特殊规律与一般规律的统一,二者不可偏废。失去了特殊性、特殊规律,就没有了特殊教育;失去了一般性、一般规律,特殊教育就容易陷入盲人摸象的境地。特殊教育必须在特殊性和一般性的矛盾对立、相互关联、彼此促进中不断发展、螺旋式上升。

三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培智教育需要为学生量身定做适宜的培养方案,使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按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缺陷补偿、潜能开发的要求,得到专门的课程组合。培智学校要从提供标准化的培养方案,逐步过渡到能够提供适应不同类型学生的、可选择的套餐式培养方案,并进一步过渡到个性化的定制培养方案。培智学校的义务教育教材基本出齐,但一套教材不可能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根本的出路在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培智学校依据培智教育的课程标准、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学前教育的相关标准,在国家审定教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为学生呈现出适宜性强、生动活泼的课程。

四是跨学科学习和综合学习。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有10%的课时用于跨学科学习。对于培智教育而言,跨学科学习和综合学习会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智力障碍的学生也是在社会性成长中学习的,他们也经历综合性的学习过程。按照分科学习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既有集中精力突破难点的优势,也有单一和片面的弱点。培智教育中,学生的一日在校生活皆为学习,我们要更加重视综合性的学习,更加重视发挥跨学科的优势,把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于具体的综合性的教育过程,让学生在复合场景中整体提升自己的能力。

五是建好用好资源中心。特殊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教育数字化的有效支持,离不开各级资源中心的有效运转。《“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明确要求:大力推进国家、省、市、县、校五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建好用好各级资源中心,有两点非常重要。一要共建共享。资源中心的建设要调动起各个方面特别是基层一线的积极性、创造力。更高质量开发资源、汇聚资源、整合资源,不断扩大平台高水平资源的总供给,这是资源中心的重要任务。二要广泛应用。衡量一个资源中心工作的成败,最根本的一个指标就是能否有效地推动高水平的应用。只有用起来的资源,才是有效资源;只有能够引领应用的资源中心,才是高水平的资源中心。所以,资源中心要为资源的应用花更大的力气、费更大的功夫,不断推出新的路径、新的方法、新的模式、新的经验。

江苏省教育学会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江苏省教育厅教育督导室主任徐泰主持开幕式。徐泰来介绍,2008年,江苏省智障教育资源中心在常州市光华学校正式成立,多年来,智障教育资源中心一直致力于服务全省特教学校,搭建交流平台,共享特教信息,提升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用能力,推进全省智障教育支持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本次活动我们共同探讨、分享更适切的智障教育课堂教学方法,提升智障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更好地满足智障学生的教育需求,促进他们的社会融入,助推智障教育发展再上新台阶。

江苏省特殊教育发展指导中心特聘研究员陈金友在总结中指出,本次研讨活动聚焦教育新场景下的数智化赋能,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观点新颖,针对性强,实用性高,为新时代智障教育发展的新场景开拓、新资源整合、新技术支持、新方法应用作了有意义的探索,充分体现了江苏省智障教育对立德树人、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根本遵循,重点突出了江苏智障教育跨学校、跨区域联盟教研的特点与效能,既有集体教学智慧的碰撞,也有执教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展示和专家的引领。本次研讨活动为智障教育学校校长及教师适应新时代特殊教育发展要求,开拓创新,专业能力提升,数智技术应用,教学成果展示等,搭建了更大的平台。特别是戚志宏校长及他所带领的常州市光华学校的团队,他们的实践智慧与创新成果为江苏智障教育办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光华经验。

智障学生数量多、类别多、障碍程度重、教学难度大、教育任务艰巨,智障教育事关学生家庭福祉,文明和谐社会建设,党和国家对此高度重视,格外关注。为此,对今后的工作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要根据教育部颁布的《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指南》要求,坚持以学生适宜发展为出发点,立足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知识技能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二是以教育部《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标准》为依据,进一步提高智障学校教师师德修养,加强专业化建设。三是培智学校要根据新时代特殊教育发展要求,坚持内涵建设与专业能力提升,实现特教学校办学功能转型升级,完成特教学校质量提升与区域融合教育推进指导双重任务,共同谱写江苏智障教育的新篇章!

主旨报告

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副理事长丁勇:培智教育育人方式改革的方向、目标和路径

丁勇指出,推进培智教育育人方式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发展素质教育、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的重要任务和重大课题,是加快特殊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措施和必由之路。

丁勇指出,坚持素养导向,是新时代培智教育育人方式改革的方向。在加快教育现代化、推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建设教育强国新的时代背景下,积极推进素养导向育人方式变革,是基础教育新的改革目标和价值取向,是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和重大措施,也是培智教育育人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培智教育在育人观和育人方式上一定程度偏离了素养导向,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四个方面:一是在育人观和育人方式上,过分强调特殊教育特殊性,忽视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一般性教育规律及要求;二是在内容上,过分强调医教结合、康教结合,忽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和决定性作用;三是在教学方式上,过分强调评估和一对一个训,忽视儿童发展的主动性和教育的整体性;四是办学开放性不够,还未普遍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这些问题也是造成培智教育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因此,积极推进培智教育素养导向育人方式变革,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已经成为培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和重要任务。

丁勇指出,坚持素养导向的培智教育育人方式改革,就是要以提高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注重将遵循教育的普遍性规律与特殊教育的特殊性规律结合起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创新育人方式,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国家有用人才。在育人方式和人才培养上,一要坚持人才培养素养导向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不仅要遵循教育的共性规律及全面发展的要求,还要遵循特殊教育的特殊性规律,注重潜能开发与缺陷补偿,坚持人才培养全面发展(真善美、知情意行的整体性发展)及教育整体性、方向性与生命多样性、独特性的辩证统一,从而最大程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适性发展。二要坚持全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与满足学生特殊教育需要的辩证统一。培智学校必须全面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国家各科课标,全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整体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并根据特殊学生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加强国家课程实施调整和校本课程建设,增设适合学生特殊教育需要的课程和多样化素质教育课程,增强学校课程的综合性、选择性、多样性、灵活性和适切性。三要坚持以儿童为主体与以教师为主导的辩证统一。努力将教师的教落到学生的学上,更多采用启发式教学等方式,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与思考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多参与,加大学习策略和支架性教学等学习支持,不断提高教学有效性。四要坚持集体教学与个别化教学的辩证统一。既要坚持集体教学为主的原则,又要根据特殊学生身心特点,突出因材施教,努力将集体教学和个别化教学结合起来,最大程度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每一名学生高质量适性发展。五要坚持学校家庭社区协同育人的辩证统一。坚持育人导向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明确学校家庭社会的不同职责,加强政府统筹,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紧密联系、工作合力和运行机制。

丁勇指出,坚持素养导向的培智教育育人方式改革,一要推进素养导向育人观念的转变。一是在儿童观上,要从对特殊儿童过低的期望及消极态度转向对儿童生命潜能和无限发展可能性的积极预期和乐观态度,更加注重特殊儿童潜能开发和人的主体性的培养。二是在育人观上,要从过分强调儿童的残疾和缺陷对其生活和社会适应的限制及影响转向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三是在教育方式观上,要从自我封闭、大量的单一机械个训转向更加注重集体教学与个别化教学的结合,更加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调动,更加注重社会环境改善和专业支持,更加注重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二要推进素养导向的德育改革。一是在德育目标的确定上,要按照构建“大思政体系”的要求,围绕特殊儿童融入社会必备品格的形成,根据儿童社会化发展规律和德育规律,积极加以探索和实践。特校德育不仅要使学生遵守社会规则,形成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社会适应,也要注意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形成学生民族魂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中的作用,明确政治方向,努力使学生听党话、跟党走,还要重视学生与障碍及其困难做斗争的勇气、意志力、情感的培养,激励他们自强不息,活出生命精彩。二是改革德育方式,要重视德育系统知识和规则的教导及内化,在讲明道理、提高学生道德认识水平基础上,重视情感体验和实践锻炼在学生品德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注重知行合一、德行合一、实践育人,促进他们形成热爱祖国和人民的坚定信念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振兴中华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三是充分发挥各科教学的教育性,实行全方位、全学段、全学科、全过程和全员育人,统筹协调校内外、课堂课外各种德育要素,形成学校家庭社区齐心协力、协同立德树人的新局面。三要推进素养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一是深化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整合上,要将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与潜能开发、缺陷补偿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强化体美劳教育,努力将核心素养所规定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全面落实到国家课程方案实施和各科教学中;在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调整上,要在全面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国家课标的前提下,注意根据特殊学生身心特点和个性差异,适性调整课程内容,增设特需特长课程和素质教育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样性需要;在课程实施环节,要围绕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知识的意义理解,加强“读写算”基本能力教学,突出特殊学生语言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多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综合课程,发挥课程整体性功能和学生心理整体性机能在学生缺陷补偿与潜能开发中的积极作用,注重实践育人,加强特殊学生劳动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初步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特殊学生充分融入社会生活的能力。二是推进素养导向教学改革。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要从过多采用静止僵化机械的西方智力评估方式转向动态发展综合评估方法,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和素养导向课程目标及课标要求,综合设计教学目标,努力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牵引学生发展;在教学组织方式上,要改变机械单一个训过多的状况,创设更多有趣味、有意义的多样化活动方式,提供更多环境和学习支持,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大自然中、在师生互动的集体教学活动中,以及在分类、分层、分组、合作教学和差异教学中,实现快乐主动活泼发展;要改变教学“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更多采用启发式、合作教学、支架式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的活跃性,加强学生学习策略等多方面支持,促进学生深度参与学习和意义理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三是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契机,推进信息化、大数据、人工智能、辅助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要抓住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培智教育数字化进程。一方面,要加强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数字化、人工智能和无障碍设施等建设,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互联网+、数字技术、辅助技术和人工智能等在特殊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不断以现代科技和辅助技术为育人方式改革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现代科技、辅助技术与特殊教育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育人方式深刻变革,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四要推进素养导向的评价改革。要根据教育部下发的有关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的文件,逐步建立综合、多元、动态、个性化的学生素质整体评估和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及评价方式,将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劳动观念、劳动技能、社会实践、科学知识以及生活技能掌握情况作为基本内容,强化过程评价和成长性评价,以评价为杠杆,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五要推进学校家庭社区协同育人改革。明确学校家庭社区协同育人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按照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将核心素养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分解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自育人任务中,形成育人的共同目标与合力;此外,进一步明确学校家庭社会的不同职责,形成更加紧密协同育人的工作局面。

校长论坛

海门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仇中辉表示,在人工智能、AI技术席卷全球的时代,特殊教育应该积极审视数字时代给特需儿童学习、智能校园管理、融合教育推进带来的积极而又深刻的变革。人工智能的发展,一是能为特需儿童的学习插上翅膀:能实现知识呈现的多样化,即在提供书本的同时,也能提供数字化教材教具,让特需儿童的学习效能提升;能实现参与场景的多样化,即通过创设虚拟场景,帮助特需儿童“身临其境”,让特需儿童也能享受知识习得带来的愉悦。二是能使特殊教育管理提高效率。人脸识别系统、校园安全系统、区域融合教育管理系统的建构和实施,能让管理高效而闭环。三是能为融合教育的推进提供支持。开展融合教育教学时,十分重要的就是为不同能力水平的儿童提供不同的支持。其中数字化、智能化的支持能基于大数据采集根据特需儿童的实际提供更精准、更个性化的支持,让融合教育更加高效。

南京市秦淮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张慧介绍,特殊教育群体既是现代化发展成果的享有者,也应该是建设者。把校园数字化作为新时期推进特殊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有效载体,需要辩证思考并厘清3个问题:一是变与不变。现代技术带来了教育环境、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变革,高新技术与学校活动“深度融合”,可以促进学校管理更便捷、更高效,可利于教师腾出有限的精力和时间做更多的事情,也可利于有限的特教课程教学资源共创共享而发挥最大价值,更有利于给予特校学生个性化的教育支持和服务。但我们应认识到不能变的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指向育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二是传统与现代。特教学校既要充分利用智能化,也不要过度依赖,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培智教育的核心理念是“生活化”,强调在自然真实、沉浸式的生活场景中培养适应社会生活的人,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虚拟场景的应用应与真实生活相互补充。三是技术与理念。本着正确的育人和管理理念,选择真正适合特校学生特点的技术,让现代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才是教育应用新技术的出发点。我们希望能通过一根网线、一个平台,去链接更开放、更多维的学习与教研空间,让学校师生看见更大的世界,获得最大的发展。

常州市博爱小学校长柴曙瑛介绍,我们基于学习社区,建设了线上线下联动的新场景、微学园、线上云展厅和线上淘宝网。在实践中,我们以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为抓手,放大数字化赋能效应。其一,教师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网络教学及微学园课程资源包,实现时时可学、处处能学。对特需学生进行微课案例记录,实现精准施策。其二,资源老师利用常州市特殊教育在线平台,定期给特需学生做系统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制订个性化康复计划。其三,利用数字化手段,根据学生的个别化需求,进行创新实践。今后,我们将引入智能教学辅助系统和个性化学习软件,根据特需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学习进度,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并实时反馈学习进度,方便教师及时、清楚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同时,还将引进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真实生活场景,如超市购物、公共交通等,通过这种沉浸式的学习方式,帮助特需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此外,将进一步加强普特协同,共享特殊教育专业资源,在数智化时代推动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

嘉兴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王伟强指出,新质生产力是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手段,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创新等方式,推动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两会期间,教育部怀进鹏部长指出:“要把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到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全环节。”立足于特殊教育区域发展实际,我们使用浙江省特殊教育个别化教育系统,运用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进行数字化分析评量,尝试开展了医教评估、精准教学和康复训练相结合的特殊教育改革。我们抓住新技术广泛应用的契机,使用了新技术加持的教育和康复设备,全面延展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实施教育场景革命,在VR和AR等虚拟情景中打开师生感知力、创变力的大门,激发学习者的好奇心、探索欲和思维链,连接能够解决成长问题的人与资源,释放有限资源的无限潜能,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实施,构筑四季分明的育人生态,让学为中心的价值体系、无边界自适应的学习方式、人性化大设计的组织形式、高情感高互动的师生关系和全景式浸润场的美学系统推动新质教育发展,体现特殊教育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率先在特殊教育领域锻造新技术、新场景、新连接和新生态,打造全方位支持的新质特殊教育学校。

凤凰新城实验小学校长王晴薇介绍,凤凰新城实验小学开办于2015年,在天宁区“江苏省融合教育示范区”建设的带动下,驶上了融合教育研究的快车道:2019年成为天宁区融合教育资源中心,2023年成为天宁区六大特需儿童支持中心之一,2024年成为常州市融合教育示范校、常州市优质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由于学校与常州市儿童医院只隔一条马路,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为我们开展医康教结合研究和“数智化”赋能融合教育提供了便利。学校依托儿童医院参与的科技部的国家级课题“中国学龄儿童脑发育队列研究”,签约共建脑科学实验室。我们作为样本学校组织学生和家长以游学的方式到儿童医院体验脑智发育水平评估和开发项目,利用他们的专业设备和专业力量帮助有需要的学生得到有效的矫治,同时和医院共享数据,开展语言和逻辑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此外,我们还借助儿童医院引入智能助听设备和振动提醒手环,用于听障学生的学习和人际交往,以“数智化”赋能特殊教育,用科技打开特需儿童成长之路。

常州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办公室主任葛小国表示,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全面构建全联动、高质量的融合教育支持系统,推进常州特教高质量发展。一是数据联通。根据《常州市残疾儿童早期干预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整体谋划,统一布局,实现教育、民政、卫健、残联等部门的相关数据对接,搭建“常州特教在线”IEP平台,供全市所有中小学幼儿园免费使用。二是部门联动。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普特学校责任共担。七部门联合印发《常州市特殊教育发展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全面系统地推动全市特殊教育全纳融合高质量发展。三是应用联结。完善系统平台应用功能,升级 IEP 平台。通过在线进行信息管理和统计分析、教育评估和评价、IEP 制订以及课程资源整合等功能,落实“一人一案”。四是人员联合。教育、民政、卫健、残联等部门联动,教师、医生、康复师等专业人员联动,整合优质资源和专业力量进区入校。在全省率先成立九大障碍融合教育研究工作室,以“教+医康”双领衔的模式运行,支持服务每一名特需学生。

苏州工业园区仁爱学校校长范里介绍,数智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特教学校需要深入探索如何创新应用数智技术,赋能特殊教育质量提升。现代科技、医学的进步,能够使我们更好地开发特需学生的潜能。我校有数名学生已经用上了脑机接口技术,通过在大脑中植入芯片,来调节肌张力、改善功能。数智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助于消弭数字鸿沟。我们为甘肃静宁当地的特校捐赠了“新特教智慧服务平台”,通过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全程追踪学生成长、指导教师教学,实现特殊教育“个性学、智慧教、科学测、智能评、精准管、高效研”的功能。数智转型深刻地改变着特需学生的学习方式、社交范围和个性发展。学生发展具有具身性特点,在数字化学习的新场景中,会呈现身体虚拟化、交往数字化等特征。为了应对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坚持“仁+AI”的数智技术应用理念。“仁”是传统文化精髓“仁者爱人”,也是以人为本的“仁”,人道光芒的“仁”;“AI”既是仁爱的“爱”,也闪耀着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光芒。特教工作者应深植育人情感,积极推动特殊教育数智化转型发展,让特需学生也能人生出彩。

江苏省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谈秀菁主持了“校长论坛”环节。谈秀菁指出,在积极落实《“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等文件的行动中,特殊教育教学改革向更深远处迈进。今年两会,“新质生产力”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是“新质生产力”的三大特征,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内涵要求。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突飞猛进的今天,学校不再仅仅是一个“容器”,更是一扇打开师生感知力、创造力空间的大门,教育的场景时代已经开启。学校创设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真实问题场景、游戏化场景、体验式场景等可以帮助特需儿童更好地学习、更好地发展。作为新时代的教育人,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追随时代的脚步,不断创设教育新场景,激活不同学生的学习内驱力,高位赋能特需儿童学习进化,实现师生生命全方位的真实成长。

教师说课

生活语文《青蛙写诗

执教:扬州市邗江区启智学校徐娅莉老师

生活数学《认识人民币(三)》

执教:太仓市特殊教育学校李健老师

生活适应《垃圾分类》

执教:滨海县特殊教育学校徐瑾老师

点评:苏州吴中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徐斌

点评:张家港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林绪奖

课堂观摩

生活语文《身边的美食》

执教:南京市雨花台区特殊教育学校吴佳璇老师

生活数学《退位减》

执教:徐州市鼓楼区特殊教育中心霍鹏欣老师

生活适应《综合活动——谁不说咱家乡好》

执教:常州市光华学校王丽娟老师、阮翠林老师

点评:江苏省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特聘研究员储昌楼

特教追梦人

讲话根据录音整理,有删改,未经本人审阅。照片由江苏省常州市光华学校提供。

供稿:国宁 忻叶 华丽 雨路

校对:忻叶 华丽 雨路 天慧

排版:天慧

审核:国宁

 点这订阅《现代特殊教育》

▲向上滑动

微信公众号

zwzgtj  xdtsjy

新浪微博

现代特殊教育

今日头条

掌握中国特教

一点资讯

掌握中国特教

长按右方二维码

关注我们►

以使命拥抱生命,

服务特教中国!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