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尊网 >娱乐圈热议

老师,更愿意“躲进教室”?

发布时间:2024-05-02 23:36:35

“最能治愈我的,就是上课;最让我感到满足的,就是学生的进步。”这句话,让不少中小学老师表示“于我心有戚戚焉”。

然而,很多网友却感觉一头雾水——作为一个老师,因学生进步而自豪,这很容易理解;不过,因为上课而治愈,这又该如何解释?

实际上,这种“治愈”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方面,对于老师来说,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令人感觉精神愉悦;另一方面,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任务太多、太重,以至于老师们更愿意“躲进教室成一统”。

教育减负,不仅包括为学生减负,也包括为老师减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双减”。

发现问题的根源,难题就迎刃而解;回应核心关切,就能纾解教师们的焦虑。今年全国两会前夕,人民网刊发了“三评教师减负”系列评论,引起了有关各方的关注。

一评:不能承受之重,谁理解?

“网络学习积分、普法考试,各种教学以外的任务数不胜数”“消防安全、防溺水、反诈、打疫苗、买保险,统统都是老师的任务,令人身心俱疲”……对于中小学老师来说,课外负担重既是痛点,也是槽点。

不仅如此,禁烧秸秆宣传、家庭情况摸底、强制下载各类App、视频学习打卡、截图拍照留痕、填表造册、卖保险、催缴医保,统统压到了教师头上。有校长统计,最多的一年收到过4000多份来自各个部门的文件。还有校长感慨,“世界上所有的事(好像)都能关系到我们。”

客观地说,教师适当承担一定的社会事务,也是在履行社会责任。不过,教师的主责主业毕竟是教书育人,长期受困于各种与教学不相关的事务,不仅会降低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而且难免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家长和孩子在“双减”中减轻的负担,有相当一部分需要教师来分担。在这样的背景中,如果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项太多,既会分散教师的时间精力,同时也是对教学秩序的一种搅扰。

“减少非主责主业的工作任务”,这不仅代表了很多中小学教师的心声,而且是落实“双减”工作的应有之义——学校教育是一个整体,为教师减压,才能为学生减负;让教师舒心,才能让家长放心。

二评:措施无法落实,谁之过?

实际上,为“教师减负”的步伐,多年来从未停下。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举措。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2022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关于禁止向学校摊派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涨粉”“评比”“推销”等指令性任务的通知》……

从宏观层面全面部署减负举措,到微观层面针对加重教师负担的具体事项出台明确禁令,再到各地发布为“教师减负”的清单,足见各个层级对于“教师减负”的重视程度。然而,从现实来看,虽然有一些进展,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形式主义侵蚀。大量的社会事务压向学校、压到教师头上,呈现出形式主义向学校转移的趋势,而学校作为相对弱势的一类组织,往往难以抵挡这样的侵蚀。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减负清单说得明明白白,增负工作做得扎扎实实”的现象。用“减负文件”落实“减负文件”,用“具体规定”执行“具体规定”,以“形式主义”应付“形式主义”,令中小学教师苦不堪言。

惩罚机制乏力。形式主义侵蚀校园,本身就是监督惩罚机制乏力的一种表现。因此,要加大督导检查问责力度,真正发挥督导“长牙齿”作用,将“教师减负”成效纳入各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体系,督促各地真正落实减负清单,对落实不力的地区严肃查处,督促整改落实。

总而言之,在贯彻落实“教师减负”工作中,必须杜绝形式主义,真抓实干、久久为功,才能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让校园成为读书和教学的一片净土。

三评:回归教学本质,谁来办?

办学有规律,教师有主业。站在教育之外看教育,视角不能是“俯视”。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不应将教师视为“社会事务帮手”。

尽快提升教育系统的治理理念与能力。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要协调好学校管理与教育教学的关系,明晰政府、学校的权责边界。对于一些社会事务工作,校长、教师应有权拒绝执行。学校也应完善内部治理。比如,明确教师的职责和任务,优化非教学工作流程,对非教学工作进行合理分配和安排。再如,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重大事项和涉及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应充分听取广大师生的意见。

评价机制是衡量和指挥教师工作的“尺子”。对学校的评价应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对教师的评价应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基本要求。对于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和评价方式,要切实扭转。

减轻教师负担,这样干!

一直以来,为“教师减负”不仅教师群体在关注,社会各界也在关注,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民进中央提交了《关于减轻教师负担 让教师潜心教书育人的提案》,建议:

①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充分保障中小学校办学自主权;

②优化管理流程,强化技术赋能,切实减轻教师非教学负担;

③维护教师正当权益,避免教师承担“无限”责任;

④健全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让教师从超负荷教学、学生从超负荷学习中解放出来,实现全面成长。

近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印发通知,对开展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为中小学教师减负专项整治工作作出部署。

通知明确了专项整治的范围和目标:集中整治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和工作随意进入校园情况,以及社会事务进校园过程中重留痕轻实效的形式主义,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事务进校园审批报备制度和监督管理长效机制,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

为此,通知提出了四项主要任务:

一是系统摸排近年来社会事务进校园情况,制定准入标准,加强问题整改。

二是建立社会事务进校园审批报备制度,严控省、市、县三级社会事务进校园总量,建立白名单并向社会公布。

三是对社会事务进校园的具体方案进行审核,可根据工作实际进行整合,严控活动范围和时长,提升进校园活动质量。

四是通过监测、核查、通报等方式,常态化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工作。

综观四项主要任务,可谓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并不等于任何社会事务都不应进入校园。问题在于:谁该进,谁不该进;怎么进,怎么管?

对照最新的专项整治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应高度重视,把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在加强组织领导与宣传引导的同时,有必要完善监管体系、强化督导力度,以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为教师减负,这回该扎实落实好了!

责编|翟巧红     编辑|赵雯
来源|人民网评 ID:Renminwangping653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