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尊网 >娱乐圈热议

徐淑静|怀念与感恩延安电厂的老领导—写在清明节到来之际的心里话

发布时间:2024-04-03 01:13:40

黄土地 延水情

怀念与感恩延安电厂的老领导

—写在清明节到来之际的心里话  

--徐淑静

年年四月清明节,年年此时念故人。当我听说 “遥忆大西北 铭记建设者”编委会,倡议延安北京知青都来写写当年我们在延安时,那些曾经的老领导、老师傅、老同事的纪念和缅怀文章的消息时,真的是思绪万千,眼睛里竟然一下涌出了泪水。也许是人老了,精神太脆弱的原因。但我坚定的认为这是自己内心此时的真实感受。

诗人艾青有一句话:“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深深的爱着这片土地”,我也深深爱着自己国家的这片土地,爱着延安、爱着在延安电厂曾经一起工作过的老领导、老师傅和老同事。如今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们的品德、他们的为人、他们的精神与风貌依然永久的留在我心里。

七十年代的延安电厂,曾经汇集过一百三十多人的北京知青队伍。在电厂多任书记、厂长和车间主任的关怀与领导下,我们学习着专业技能,增长着工作才干,用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为延安电力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为人生前行的道路铺垫了坚实的基础。

吃水不忘挖井人,成长不忘领路者。中国的传统文化始终传承着人要知恩图报的道德情操。我始终忘不了在延安电厂那些年的各位老领导,尽管我与有的厂领导从来就没有说过一句话。

记得1970年秋季我们刚进厂时的党委书记是阴汝平,他中等身材,走路腰板非常挺直,给职工开会,说话干脆有力不拖拉,让人立刻感觉到,他是一位既威严又让人尊敬的负责任的领导干部。

第二位电厂领导是申正书记,他高高的个子,大大的眼睛,人很精神,也很随和,说话总是带着笑容。如果走在路上遇到我们不管是谁,他总能主动和我们拉几句家常。记得有一年的春天,厂里组织青年工人到离姚店电厂有几里路远的山上帮助附近村里修梯田,申正书记也和我们一起参加了劳动。回来的路上我们个个都比较疲惫,大家三三两两的扛着铁锹顺着公路往回走。这时,厂里的一辆翻斗卡车在我旁边停下来,驾驶室的申正书记探出头,对我说:小徐,上来搭车走吧!我迟疑了一下,对申书记说:不用了,谢谢您!之后司机就立刻把车开走了。这时,我还听到旁边同行的一位知青员工说了我一句:真不识抬举。当时搞的我心里还很不舒服。申正书记对厂里年轻人工作和生活的关心和告诫,大家都了解,都知道,我也一直心存感激。

第三位电厂老领导是王加夫书记,他在电厂当党委书记时,是电厂青年工作最活跃的时期,广播室、阅览室、宣传板报、青年突击队等各种活动开展的都很热火、很丰富。这些都是厂领导重视年青人成长工作的结果。也就是在这几年时间里,我加入了党组织,到省团校学习了青年工作理论,到厂团委做了专职团干部,后又调往延安团地委工作。我心里清楚,除了个人的努力工作,没有厂领导的教育和培养,就不会有自己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第四位电厂领导是李鸿升副主任,他身材胖胖的,说着一口的陕北话,做事从来不急不慢,对我们大家和蔼可亲。记得他是主抓厂里的后勤工作。好几百人的吃饭问题,都由他来操劳。那个时候,我们都知道运行人员的夜班饭,最香最好吃,特别是食堂师傅深夜送到机房的那两桶汤面条,香味儿能飘到很远,谁闻了都会想吃上一饭盒。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每到中午和晚上食堂开饭时,鸿升主任和我们这些年轻人一样,拿着饭盆,挨个排队和我们一起打饭,他还时常问我们饭菜吃着咋样。那个时候厂里食堂虽然饭菜比较单调,粗粮比例也高,但价格很便宜,有的菜味道也挺好吃,特别是职工食堂做的小酥肉,就是我最爱吃的一道菜,现在想起来还念念不忘。

第五位电厂领导是耿志鸿,他是延安电厂的团委书记。工作上曾经是我的直接领导,我对他的印象最深刻。耿志鸿是陕西师范大学的毕业生,从我们招工进厂,他就从事厂里的思想政治工作,他朴实正直,心地善良,非常为大家着想。他当厂团委书记,在工作上从来不指手画脚,每当研究决定团的工作,他都事先认真的听取大家的意见。他能耐心的处理年轻人中的任何问题,从不上纲上线。在电厂年轻人中有很高的信任感。从我个人的成长进步的角度来讲,也离不开耿志鸿书记指导和帮助。后来耿书记调到延安电管局当了副局长。1993年暑期,我带学生到延安进行社会实践时,我和学校的几位老师,还在师傅陈晋华家高高兴兴的团聚了一次。没有想到,后来再去延安,他就不幸病逝了。

人生就是这样分分合合,最后都悄声沉没在无声的世界里。我敬佩和怀念与我相识、共事的所有人,尤其是生活和工作中给予我教导的老领导、老师傅、老同事,我心中永远记着他们。

在清明节即将来临的时刻,我衷心的祝愿逝者安息,生者幸福。

我心中永远的延安电厂
作者:徐淑静

照片为作者(后排右一)在延安电厂团委工作时组织团支部活动,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旧址前合影。

1976年6月我(前排中)调团地委临行前与延安电厂领导职工合影留念

照片前排为延安电厂党委书记王加夫、厂副主任李鸿升和作者,后排右起第4人为延安电厂团委书记耿志鸿。

延安电厂,是我插队延安后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站,它在延安建设发电史册上熠熠生辉!更犹如我人生征途中的朝阳,给我温暖,指明航向,燃亮青春——!

1969年1月22日,我和学校的同学们一起乘着知青专列,向着大西北的延安出发,正式走上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道路。在踏入村子的那天开始,我就预感到了今后生活的艰苦。首先,村里用水不方便,全队22户人家只有一口33丈多深的井吃水;其次,就是交通不便,我插队的南河寨村距黄陵县城70多里,距隆坊公社30多里,如要办事儿全部都要步行;第三,就是我们这些刚走出校门的中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不会自己砍柴烧水做饭;第四,就是必须从头开始学习怎样干农活儿。但那时的我们思想单纯,身上还有一股积极上进的劲头儿。在村里乡亲们的热心指导与帮助下,我们还是很快适应了农村的生产和生活,并在生产劳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与称赞。为此,我们18名知青的“南河寨大队知青小组”还被评为“北京知青先进集体”,并派同学代表到延安参加了全区北京知青表彰大会。

七十年代初期,延安依据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由首都北京援助建设的五小企业逐步投入生产,一批又一批的北京知青被招工到企业当了工人。我也在那个招工潮里,于1970年10月和黄陵县我们隆坊公社的五十名北京知青一起,带上自己简单的行李,坐着敞篷大卡车一路北上,来到了延安电厂的新厂——姚店电厂,我被工厂分配在汽轮机车间当了一名设备检修工。

当时的延安姚店电厂,六千千瓦的1号发电机组刚刚投入生产不久,陆续共有100多名北京知青来到厂里,让电厂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大家从农村来到工厂,有了比较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种烈强的求知欲望,每个人都在认真的学习熟悉所在生产岗位的操作规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笔记。这种如饥似渴的学习风气,为大家尽快掌握工作技能,担当岗位职责,发挥积极作用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我所在的汽机车间维修班,既有几十年从事设备维修的老工人师傅,也有从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毕业的大学生,他们有理论基础,也有实践经验。在这样的工作环境当一名学徒工,随时向师傅们请教和指导,是我们这些刚刚入职的年轻人最优越的学习条件。

在检修班,负责带我实习的是班长陈晋华师傅。陈师傅是解放前参加革命的老党员,并在解放初期就进入电力行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他在大西北多个火力发电厂工作过,是电力行业富有丰富经验的维修专家。我很幸运在师傅的带领下,既学习设备维修,又学习驾驶行车,特别是在师傅的认真传授和严格要求下,我克服了自身恐高的缺点,在较短时间内,就掌握了对发电机组设备的起吊操作和驾驶技术,并很快进入工作角色。在我参加的汽轮发电机组大大小小的维修工作中,我坚持做到既大胆又认真细心,从没出现过任何操作失误,为保证厂里发电设备维修的安全生产,做出了自己积极的努力。我清楚记得:在一次汽轮发电机维修工作中,我们维修班的全体人员,连续36个小时坚持在现场抢修设备,没有休息,虽然大家身心非常疲惫,但保证全延安地区的正常发电,是我们检修工人的最大心愿。在这次抢修发电机设备的工作中,我亲眼目睹了什么是工人阶级的忘我工作精神,也在与师傅们共同的奉献中受到了深刻的影响,让我享受一生。

1972年电厂进行年终生产总结,我被评为全厂唯一的一名女工“甲级先进生产者”,受到了厂里通报表彰和物质奖励。同年,由于我们汽机车间团支部,围绕车间安全生产开展多项既扎实又有成效的活动,我还被推选为团员代表,出席了“延安地区共青团第一次代表大会”。也是从那个时间开始,我便与共青团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4年11月,我加入了党组织,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我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也实现了父亲这位抗战时期老党员对我的期望。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在各个方面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力争电厂的各项工作中都走在前面。

1975年12月,厂里派我到陕西省团校学习。在共青团的学校里,我们这些来自基层单位的团干部,听了共青团理论知识的讲座,参观农村与企业团支部的工作先进事迹,交流学习了共青团工作的经验和方法,使我开阔了眼界,提高了思想水平,增强了做好共青团工作的信心和勇气。

1976年初,我正式调到厂团委做了专职团干部。那个时间,在厂党委和团委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延安姚店电厂共青团工作开展的红红火火,几乎所有的青年人都积极主动加入到各项活动中来。

我们厂团委的主要工作,一是充分利用生活在圣地延安的天然优势,积极组织团员青年利用业余时间,参观延安革命旧址,学习延安精神,认识延安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提高团员青年们的思想觉悟。二是成立起通讯小组,对各生产车间的生产编写通讯稿件,通过广播室利用中午和晚上职工吃饭的时间,在厂区进行集中报道,广播员都是普通话标准的北京知青。三是成立黑板报小组,选拔字写得好的青年,在电厂生活区开办黑板墙报,大力宣传好人好事。四是充分利用厂里下拨的专款,到市区书店购买几百册文史哲和专业技术的图书,建立电厂第一个职工图书阅览室,每天都有年轻人前来阅览室读书,由此使许多人养成了读书学习的好习惯。那个时间,电厂还成立了文艺宣传队,经常进行舞蹈、小话剧、大小合唱和文艺演出,组织篮球队、足球队、乒乓球队、羽毛球队,还有开展冬季的滑冰活动等等,活跃了整个电厂工人的业余文化生活,调动了青年人学习上进的积极性,也促进了全厂的安全生产。在延安电厂,我学到了做人做事的原则与本领,也为自己今后在事业上的发展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1976年6月,我被组织上调到共青团延安地委工作。那个时候的地委机关大院,一派艰苦奋斗的工作场面。团地委的工作重心是全区十三个县市的农村共青团工作,在我工作的五年时间里,我去过了延安大多数的县市,亲自参加和见证了延安地区团委开展的多项工作大型活动,组织和带领广大青年团员为延安地区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我在延安生活工作了12个春秋,延安的革命精神熏陶了我的思想,农村的插队劳动锻炼了我的筋骨,延安电厂的培育提高了我的工作能力 ,我在延安确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人生旅途上从未迷茫,并一直努力前行。

离开延安四十多年的时间里,我九次回到延安。重新领悟了延安精神的深刻内涵,看望村里的父老乡亲,与延安电厂师傅和工友亲切团聚,看望地委机关的老领导和老同事。每次回延安,我都看到了延安发生的巨大与变化。如今,我插队劳动的村子,已由贫穷落后变成了延安市模范先进示范村!延安大手笔扩建的美丽新城,让我赞美不断,特别让我心情激动的是,当年只有六千千瓦发能力的姚店电厂,如今已重新修建成现代化生产的“大唐延安电厂”,成为全国电网中的重要发电基地。

我爱延安,我爱延安的父老乡亲,我爱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延安电厂。我永远不会忘记在延安电厂,那些与我们普通工人同吃同住的厂领导和工人师傅,他们是党委书记阴汝平、申正、王加夫、副主任李鸿升、团委书记耿志鸿;我的师傅陈晋华、张怀智、陈士林、赵涛、王武才。他们是延安精神的传承者,始终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贯穿于当年延安电厂的建设与发展中,是他们的言传身教教育了我,影响了我,培养了我。

延安电厂永远在我的心上!她是我人生旅途中“温暖阳光”的家!

2023年10月

    作者简介:徐淑静,女,北京赴延安黄陵县隆坊公社南河寨大队插队知青,大学本科毕业。先后在延安发电厂、延安地区团委、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团委、陕西省统计局政治处和机关党委、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党委办公室、组织部、人事处、国际酒店管理系和日语旅游文化系任职,于2007 年3月退休。

《黄土地延水情》

编委会

编审:何晓新  张庭学

本期制作:根子

投稿邮箱:htdysq2023@163.com

联系电话:15209215921

(微信同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