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尊网 >娱乐圈动态

最忆是母校——忆山西医学院学习生活

发布时间:2024-05-03 07:46:09

编者按:王静,女,1953年生,山西方山人,主任医师,1975年毕业于山西医学院医疗系,山西省方山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妇产科主任,方山县政协副主席,方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山西省第九届、第十届人大代表。

最忆是母校

——忆山西医学院学习生活

王静

人到退休,每每就不由想起曾经的岁月,在我的回忆里,山西医学院(现山西医科大学)的学习生活是我想的最多也是最难忘的一段日子,母校这段时光,为我的人生铺下了底色,是学院培养了我,成就了我,让我由一名乡村卫生所工作人员,成长为全县人民认可信赖的好医生,当然我自己觉得需要努力提升的地方还很多。最近在熟人微信群里聊天,盘点起人生,他们说,你当选过两届省人大代表,当过县政协副主席、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在县里算是混到天花板上了。我无意显摆什么,但我以为,固然从政的经历是我人生的重要履历,但这些好比是我人生坐标上的房屋,如果说基石,还是山西医学院铸就。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领导岗位毕竟只是人生过程的一个片段,而当一名好医生却是我们从医人员毕生的追求。

1953年8月,我出生在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的故里方山县北武当镇来堡村。那时的来堡村还没有像现在一样开发,是一个偏僻闭塞的小村子,关于于成龙的传说也仅仅是从老人们口中的故事片段中得知。从小便隐隐的感觉,从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就应当像于成龙一样,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也大概就是这个时候就开始萌发,而山西医学院为我坚守这份初心提供了可能。

1972年4月5日,是我梦想起航的开始,也是我人生中最值得珍藏的一天。我和其他六百多名学子一样,从祖国各地、四面八方,经过层层推选,来自农村、工矿、军营的知识青年手捧鲜红的入学通知书,跨入了梦寐以求的山西医学院。入学那天,学院老师们敲锣打鼓,用校车把我们从车站接回校园。我们是普通班学员,学制三年,三百六十名,其中医疗系二百四十名,卫生系一百二十名,同时入学的还有进修班学员三百名,学制一年,也是从农村、厂矿、部队的医务人员中推选来的,其中农村一百名、厂矿一百名、部队一百名,总共六百六十多名学员,成为学院恢复招生后的第一批工农兵学员。

这些来自农村厂矿的知识青年,带着泥土芬芳,双手长满茧子,怀着与工人、农民的朴素感情,来自部队的学员,身穿整齐的军装,一幅严谨的军人气派相聚在一起。回想当时,整个校园沸腾了,每日清晨的早操、喊操声、歌声响彻校园,每次开大会或者集体劳动时,歌声嘹亮,一片生龙活虎的场面,仿佛打破了曾经几年停止招生的沉静局面。

学院对我们的入学非常重视,各方面工作都很周到细致,那时候对学员的吃、住、学杂等种种费用全免,国家每个月补贴每个学生19元,除伙食15元,可节余4元零花,购买学习用具。那个时代人民币购买力很高,这些钱足以让我们过得很富足,这让来自山区农村的我有种强烈的“幸福感”和“满足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很有获得感,所以也就非常珍惜学习的时光。

到校没几天便是入学教育大会。当时学院实行军管,入学教育大会上院领导身穿军装,语重心长地嘱咐同学们一定要上好大学、学好本领,保持工农本色,继承革命传统,做到教学、科研、医疗三结合,不脱离生产实践,牢固树立为基层服务的思想。当时学校的政治气氛很浓,每周都有形式多样的政治学习,党史课、形势教育课,而且劳动课也比较多,经常到学校农场进行田间劳动,到农村参加农田抗旱,还时常进行“忆苦思甜”教育,教育学员始终保持工农本色。按现在话讲,就是要求学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承革命传统。那时学院没有雇佣卫生清洁人员,学校的校园、教室、宿舍、厕所一切卫生清洁工作均由师生员工完成,回想起来,这些对培养年轻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是大有益处的。现在和孩子们说起这些,他们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我清楚,这是特殊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烙上的深深的时代印记。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受到那个时代的深刻影响,正是当时政治学习抓得紧,所以我在以后的岁月里都把为人民服务摆在第一位,这到不是说自己有多么高尚,而是从医学院的那时候起我就觉得奉献才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事。

我们这些学员入学时的学历差距较大,有老三届,也有初一、初二的,甚至还有初小的,年龄差别也很大,大的三十多岁,小的十七八岁,给课程安排带来诸多困难。按照当时的要求,学制要缩短、教学要改革、教材要精简,但是这对教学的难度太大了。然而学院领导对教学工作十分重视,为了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安排增加了半年的文化课补学,然后才开始进入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基础课教研室的老师们为了把精简后的教材使学员学懂学好,加班加点,废寝忘食编写补充讲义,用手工打印、油印各种方式发给学员。为了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教研室组织授课老师反复地进行试讲,为了使学员更好地接受当天的讲课内容,老师们不顾家庭所累,辛勤付出,利用晚自习时间给学员辅导。回想当时晚自习时教室和实验室的灯光,真是一景,学员的求知和老师不厌其烦的讲解令人难忘。年逾花甲的何泽涌教授给同学们讲课,深入浅出、形象生动,乔健天、赵荣瑞老师哲理深邃,条理清晰的讲解,郭连魁老师图文并茂的讲解等一批知识渊博的老师的教学言容,至今回响在耳边,浮现在脑海。

那时,国家对大学生的政策关照和学院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安排,加上整洁宽敞的校园,知识渊博的老师,让我们这些经历过物质匮乏和精神荒漠期的同学们都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学业上大家极其勤奋,礼拜天、节假日常常不休息,在图书馆一泡就是一整天,即使劳动回来,也不顾疲倦,加班学习,甚至有时通宵达旦。当时粮食供应,粗细粮有比例,细粮虽然只有百分之三十五,但学院非常重视学生的生活,精心计划,粗粮细作,使学院的伙食在省内院校位居前列,为学员的学习提供了重要的生活保障。

当时的课程安排大体上是这样的,基础课一年,在学校完成;专业课一年,其中二分之一的时间在学校集中授课,另一半时间去基层搞开门办学;临床生产实习一年,其中一半时间在省城各大医院实习,一半时间下基层实习。

临床教学的老师们非常辛苦,很多老师都要分别带班到基层进行开门办学和生产实习。开门办学时,我们班去了昔阳县。老师们与同学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一同为乡村群众义诊。记得山大一院陈秀琳老师给我们带内科,站在病人床前,边讲边让同学们实践,望、触、叩、听,耐心讲解,成为同学们心中的天使偶像。每天早上玉米面糊糊加酸菜,还有玉米面窝窝头,艰苦的生活也非常快乐。老师们还带着同学们骑着自行车走村串户给老百姓看病 ,细致入微的医德让人难以忘怀。

下基层实习,我们赴阳泉矿务局医院。第一节课就是让同学们下煤矿体验生活,感受煤矿工人的艰辛与不易。实习期间,有一段时间外伤病人特别多,看到因瓦斯意外,井下工人受到的伤情,真正体会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与艰辛。记得有次我也参加了下煤窑,且不说地下的昏暗,就是那窄小拐弯的巷道就让从未下过井的我觉得心惊胆战,直至出了井口重见天日,我看到许多同学的泪珠把黑乎乎的脸蛋冲刷出了一道道泪痕。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那时候学校安排这种刻骨铭心的教育是有必要的,在我日后行医中,但凡遇到矿工,我总会不由自主的给予他们更多的一份关怀。

时间若白驹过隙。仿佛一瞬间,三年半的校园生活结束了。我们依依不舍告别了母校,带着母校殷切的期望奔赴建设祖国的各条战线。每每遇到困难时,母校会给我无穷的力量;每当取得成绩时,总会对母校心生无尽的感激。母校就是我们人生征途中永远闪亮的明灯,指引我永不止步,永远向前!

2019年,母校将迎来百年华诞,这个消息让人心潮澎湃,在回忆往昔岁月的时刻,我在灯下写下拙劣的文字,算是一个学子对母校校庆的深深祝愿吧!尽管我水平有限,但我愿意把心底的赞歌唱给您,百年征途,造就英才无数;百年奋发,培育桃李满园。难忘你——我的母校,我心中永远的殿堂。

我不是诗人,却想用我的笨拙的笔杆写下最深情的诗句表达对你的爱与祝福:

依稀四十七年前,吾辈追梦入杏林。

首届学员工农兵,四月五日进校门。

七十年代国贫困,物资紧缺搞分配。

粗粮细做六比四,钢丝面条烤发糕。

粗茶淡饭能糊口,填饱肚子也知足。

基础课程校园开,生理解剖组胚胎。

垂柳树下朗朗声,德智体美全发展。

开门办学讲临床,基层医院历练人。

边听边学边实践,掌握技能速成才。

学余时间去劳动,帮助农民收秋夏。

煤矿下坑细体验,接受工农再教育。

立志从医永无悔,救死扶伤是宗旨。

同窗三载一晃间,依依惜别各自归。

意气风发干事业,报效国家常思进。

继续深造不放松,硕士博士比比是。

副高正高名符实,前沿科技攀顶峰。

亦有能者兼行政,市省国家显身手。

各条战线展才华,事业有成美名扬。

如今已是夕阳红,青丝缕缕添白发。

老骥如今虽伏枥,壮心依然犹未已。

母校方寸心底藏,栽培恩泽永难忘。

回顾历史,山西医科大学风雨兼程,始终昂首屹立,佑庇三晋大地;再看今朝,母校风景正美好,蓝天碧水,风正帆悬。今天,四海校友汇聚一堂,共庆母校百年华诞,让我们用心头之血为她献上赞歌,祝母校明天更辉煌!

 

七二届医普六班   王静

以上图文均由王静校友本人提供,特别致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