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尊网 >娱乐圈动态

破圈!历时31天,这所学校1594名学生走进乡村开展“春耕”课程

发布时间:2024-04-30 19:05:01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破圈!历时31天,

这所学校1594名学生

走进乡村开展

“春耕”课程

济南市景山小学   陈晓

      学生翘首以盼,家长口口相传,老师热情高涨……面对“校外劳动实践基地课程实施”这一难点,济南市景山小学开发的景小美“慧”劳动“1+N”四维课程体系却不断“破圈”,成为学校热度很高的“网红课”。

  景山小学充分利用校外劳动实践基地,探索开发新时代耕读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带领全校1594名学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在体验榨花生油、做豆腐脑、磨玉米、蒸花饽饽、摊煎饼、测量土地的过程中丰富农业知识,感受稼穑之艰,体会收获之乐。

      乡村、田野、石磨、羊群、拖拉机,颗粒饱满的花生、玉米、小麦……为学生带来了全新的劳动感受,让景山小学的校外劳动实践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子。

     “当我们坐着拖拉机,在‘突突突’的声音中赶往田地时,迎面跑来一群小羊,同学们一起发出了欢呼声,这种感觉真是太奇妙了。”景山小学四年级一班学生许雨桐说,她对当天行程的每个细节都记忆犹新。土地丈量是许雨桐学习的第一个项目。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或两人一组、或三人一伙,拿起尺子实地丈量。“通过测量,我了解了一亩地到底有多大,这是以前没有过的体验。”许雨桐说。

      在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四年级二班学生张雨菡与同学们动手推起了石磨,将一粒粒玉米磨成玉米粉,劳作过程真实而体验充分。同学们四五人一组,力气大的推磨,做事细致的负责扫玉米粒。忙完后,大家手都酸了,但非常高兴,原来玉米面是这样磨出来的。”张雨菡说。

      同样,蒸窝窝头、榨花生油的过程也让学生们雀跃不已。拿着亲手制作的窝窝头、亲手压榨的花生油,他们对食物的感情也悄然发生变化。

      “真实劳作”“课程化”是本轮校外劳动实践的两大特色。景山小学校长傅静与团队对“慧”劳动“1+N”四维课程方案进行了反复打磨,形成了春种、麦收、秋收系列课程,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切身的劳动体验。“农耕文明是我们的根,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所以,我们在起步区孙耿街道官庄村挂牌,建立了‘景小美校外劳动实践基地’。目前,学校全体学生都顺利完成了校外劳动课程。”校长傅静说。

      依托于真实的劳动,景山小学打造了景小美“慧”劳动“1+N”四维课程体系,即依托一个基地,打造N个课程。低年级的课程以激发劳动兴趣为主,包含“‘麦’出花样,磨上花开”“好事‘花’生,油香四溢”“树叶旅行,标本制作”“躬耕体验,点种花生”“小辣椒的旅行”等内容;中年级的课程有“‘玉’你相见,‘碾’丰岁稔”“玉米面的应用——百变窝头”“丈量土地”“点种玉米”“生菜之旅”等内容;高年级的课程则增添了“点豆成‘花’”“智美‘煎’备”“膏腴之‘壤’”等内容。

      三个学段的课程之间存在递进关系。比如,中年级的课程是“丈量土地”,到了高年级便升级为“土壤的PH值测试”。如,同样是压榨花生油,中高年级则增加了“花生出油率的计算”,充分体现出学校以劳动学科为核心,实施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在让学生出力流汗的过程中,我们注重挖掘劳动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方面的育人价值,不仅注意培养学生的勤俭精神、合作精神、礼让精神和担当精神,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探究能力、观察发现能力、知识联系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傅静说。

  “把玉米面和成面团,在锅上裹一圈,做成饼的形状,光是闻闻香味,就能让人咽口水。”“我认识了沙土、壤土、黏土,还通过白醋和小苏打测试了土壤的PH值。原来土壤里还有这么多知识。”劳动归来后,景山小学六年级六班学生张飒一以《那一刻,我懂得了劳动的快乐》为题写下了1000余字的作文,她的妈妈感动地说:“在这一瞬间,我忽然感觉孩子长大了!感谢校外劳动实践带给孩子的成长!”

      在和学生参加校外劳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的育人理念也得到了进一步更新、深化。他们发现,通过校外劳动课程实施,学生变得更有序了、内心更丰富了,家校协作也更加顺畅了。“这些天的经历,让我们更加体会到了劳动课程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期待再次走进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六年级六班班主任吴海霞说。

   更让老师惊喜的是,很多学生回来后主动进行了拓展学习。有的学生在乘坐拖拉机时,发现坐在前面比坐在后面颠,便主动查阅资料寻找答案。有的学生在推石磨时深受触动,开始学习自动一体化推磨机的运行原理,运用科学知识设计现代化农耕工具,在校园内掀起一轮科技创新热潮。

   春耕课程的实施,只是景小美“慧”劳动“1+N”四维课程体系的一个开始。景山小学构建了“全时域”贯通、“全场域”覆盖、“全领域”渗透、“全视域”评价的“全域”劳动教育模式。下一步该校将通过更丰富的课程,让学生到田野中去,到大自然中去,在劳动中发现广阔的天地,让校外劳动实践基地成为拓展学校劳动教育的“接力棒”、反哺乡村发展的“助推器”、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

END

编     辑:尚海涛

责任编辑:冯光国

美术编辑:王宏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