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尊网 >娱乐圈动态

太学生陈东

发布时间:2024-05-09 06:42:11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正月,金军包围了宋朝的京城——东京(今河南开封),并向北宋政府提出议和的条件:输金五百万两,银五千力两,牛马万头,绢帛一百万匹;把燕云两地之人一律遣返原籍;割太原、中山(今河北定县)、河间(今河北河间)三镇和这三镇所辖全部州县治与金人;宋钦宗尊称金皇帝为伯父;还要派亲王、宰相到金营作人质。

宋钦宗在金军紧逼东京时,本打算逃走,然而在李纲等人的强烈要求下他最终不得不留守东京。然而,他的内心却缺乏抵抗的意志和决心,所以打算准备接受金人提出的全部条件。可另一方面,兵部侍郎、尚书右丞李纲竭力反对赔款割地,在听说朝廷准备接受如此苛刻的条件后,立刻上书宋钦宗,主张跟金人拖延谈判时间,只等四方援兵一到,就可以反攻。十天后,各地救援东京的宋军果真陆续到了城外,共有二十万人,令东京守军士气大振。并且,援军大将种师道、姚平仲都很支持李纲的抗战主张。

种师道是北宋名将,他主张长期坚持,等敌人粮草接济不上被迫退兵的时候,再找机会反击。可姚平仲太过心急,主张派一支人马乘黑夜偷袭金营,活捉金军统帅宗望。然而这个计划不小心被泄露出去了。金军因为得到情报,事先作了准备。结果二月初一那天姚平仲偷袭金营,反而中了金军伏击,损失了一千多人马。姚平仲因为不敢担当罪名,逃走了。这下,主和派幸灾乐祸了,他们不只大肆造谣,说援军已经全军覆没,还攻击李纲闯了大祸。张皇失措的宋钦宗一面派使者到金营赔礼,一面把李纲、种师道撤了职。

在形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太学生陈东率领诸生数百人拜伏于宣德门下,向宋钦宗递上了请愿书,要求朝廷恢复李纲、种师道的原职,惩办李邦彦、白时中等奸贼。请愿书上这样说道:“李纲奋勇不顾,以身任天下之重,所谓社稷之臣也。李邦彦、白时中、张邦昌、赵野、王孝迪、蔡懋、李棁之徒,庸缪不才,忌嫉贤能,动为身谋,不恤国计,所谓社稷之贼也。”“邦彦等不为国家长久计,又欲沮纲成谋以快私愤。罢命一传,兵民骚动,至于流涕,咸谓不日为敌擒矣。”“乞复用纲而斥邦彦等,且以阃外付种师道。宗社存亡,在此一举!”(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宋纪》)

东京城里的军民听说太学生请愿,不约而同地来到宣德门前,一下子就聚集了几万人。本来不过是太学生向皇帝和平请愿的运动,最终竟然演变成了大规模的群众运动。退朝下来的李邦彦几乎被群众围殴。无奈之下宋钦宗派人召李纲进宫,并当众宣布这一诏令,但却因为宦官朱拱宣布李纲会晚一些到,招致人们的不满,朱拱被打死不算,另有数十宦官被杀。在事态十分严重并且可能失控的情况下,宋钦宗当即宣布恢复李纲和种师道原来的职务。一起由太学生情愿引发的骚乱至此方才平息。

这起太学生请愿引发的重大事件,是不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学生运动”我们不知道,但我们知道的是,以陈东为首的这些太学生真的很单纯、真的很爱国:对宋钦宗来说,赔币割地都无所谓,哪怕输金输银输帛是天文数字,哪怕把更多的土地割让给金人,可只要他还能继续做皇帝,其它一切都无所谓。因为金银绢帛还不都是从老百姓那里搜刮来的,多与少都不会对他们的生活质量产生太大的影响;反之,假如他做不成皇帝了,那损失才是不可估量的。然而,陈东们想的是什么,我们却是能够想到的,那就是如此惊人的赔偿数额,必然会导致民不聊生;而将国土割让除去,必将导致山河的破碎,国将不国。

太学生陈东的拳拳爱国之心,让人十分感叹。而同样让人非常感叹的是,他竟然最终死于爱国: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金人挟持宋徽宗、宋钦宗和皇室、宗戚男女,部分文武官僚,共三千余人北去,宋高宗赵构继位。宋高宗不敢坚决抗金,对李纲的恢复中原,直捣黄龙,迎回二帝的主张不仅不予支持,而且暗地里和黄潜善、汪伯颜等谋划逃亡东南,故此很快罢免了才担任宰相仅七十七天的李纲。

陈东见宋高宗罢免李纲,再次上书请求留下李纲,罢免黄潜善、汪伯彦等,可宋高宗没有答复。陈东又请求宋高宗亲征,以迎回二帝;对不图进取的将领予以治罪,来振作士气;他还表示宋高宗车驾应该回到东京,不应该到金陵去,可他这样的想法也没有得到宋高宗的答复——假如真按他们的想法迎回二帝,那他赵构往哪里放?黄潜善等人则极力怂恿宋高宗去金陵(今江苏南京),陈东则据此再次上书请求罢免黄潜善等人。黄潜善因此拿话来激怒高宗皇帝,说是如果不赶快杀掉陈东等人,一定会有人再次鼓动众人:“伏阙上书”。于是,宋高宗下令处死陈东。

今天的我们无疑会给与太学生陈东很高的评价,比如说誉之为杰出的学生领袖、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族英雄等。然而,就我来说,我同时又想,如果陈东在天有灵的话,千年之后的他会不会对于自己当年的做法进行反思,甚至对自己当年的选择有些懊悔呢?而他如果懊悔,一定是因为他忽然意识到了自己的自作多情——他爱的那个国家是属于他与他的那些同学的吗?是属于他十分惦念的芸芸百姓吗?并且,如果能够想到这一层,那么,懊悔的可能还不只是他们这些太学生,而可能包括了更多被我们称之为“爱国志士”的那个时代的很多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