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尊网 >娱乐圈风暴

师生共读‖《经典常谈》——《文第十三》

发布时间:2024-05-05 22:50:27

师生共读‖《经典常谈》

——《文第十三》

文‖米永丰

朱自清先生追根溯源,从最早的“文”——商代卜辞说起,一直到明清小说,新文化运动诞生的白话文。将中国“文”的发展脉络讲了个透彻,讲了个系统。阅读本文,从中学习到的不仅有“文”的形成和发展历程,有学习文章写作的参照系统,还有我们司空见惯的概念术语的精准解释。

一、“文”的形成和发展历经传承和变革。

1.现存最早的文,是商代的卜辞。

2.为数不多的几篇《商书》表现了记叙文的发展。

3.春秋之际,外交言语叫做“辞”“命”,合称为“辞命”。辞指说出的言语,命多指写出的言语。辞命代表了议论文的发展。

4.《论语》《孟子》《墨子》都是记言的作品,记言是直接的对话,有对话发展而来的独白,就是“论”。

5.战国游士的说辞好用譬喻,譬喻成了风气,就开了辞赋的道路。

6.汉代就是赋的时代,赋的特色是铺张、排偶、用典。

7.魏代用上四下六或上六下四的两句以完一意,所谓“骈文”“骈体”就开始发展。

8.汉代佛典翻译和群经义疏,发展了新文体。这种新文体增扩了国语词汇,也增扩了国语句式。

9.南北朝人给汉、晋人为群经做的注作些解释,补充材料,推演辞意,就是“义疏”。    

10.北周苏绰提倡复古,因为“沉思翰藻”的“文”渐渐有些“浮”“艳”了。但未成气候,真正开宗派的是韩愈。

11.继韩愈开始的古文运动,至欧阳修、苏轼,古文就成了正宗。

12.唐代又发展了两种新文体:一是语录;一是传奇。

13.宋代有了“话本”,话本是说话的底本,说话略同后来的“说书”。

14.话本发展变化出了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的出现,意味着白话小说到此大成。

15.明代八股取士刺激了八股文的发展。

16.清代的考证文从宋人所谓的“注疏”中发展变化出来。

17.清代中叶,八股文的发展形成了桐城派,代表人物是方苞和姚鼐,方苞是开开山祖师,姚鼐是集大成者。

18.姚鼐以后,桐城派中衰,仪征阮元提倡骈文正统论。至此,变革又一次回归。

19.曾国藩将桐城派发扬光大,延续了桐城派几十年的寿命。

20.清末,梁启超的“新文体”登峰造极。

21.“新文体”不够用了,胡适之提倡白话文,五四之后,白话文最畅行。

二、文章写作学习有非常完备的参照系统。

文中讲到韩愈作文取法《尚书》、《春秋》、《左传》、《周易》、《诗经》以及《庄子》、《楚辞》、《史记》、杨雄、司马相如等。柳宗元取法《书》、《诗》、《礼》、《春秋》、《易》,以及《谷梁》、《离骚》、《史记》等。

其他的无需枚举,如今我们在中学课本上学习到的韩愈和柳宗元的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文法、气脉的源头应该在这些经典中能够找到。如果能站在他们取法的经典的高度,来阅读他们的文章,也许会另有一番景象。    

问题是,现如今我们很难有阅读这些经典的机会,更别说通读这些经典了。选编在课本上的也是一鳞半爪,很难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因此,我们现在阅读这些文章大家的作品,也就仅仅是就文章而论文章,很难触及到其中高妙的地方。既然不能系统地回到经典,遇到他们的文章,尽量阅读一些与之时代距离不是很远的名家的评点性文字,也是走进他们的文章和内心世界的一条正路。

三、文章中对我们习以为常的概念和词语的解释很有启发性。

作为八年级学生,如果能够将《经典常谈》中的十三篇文章全部严肃地啃读完,在大脑中必然会建构起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框架来。从这十三篇文章中,我们能够深刻地体会到朱自清先生文章语言的洗练,文采的飞扬,用词的准确典雅,考证问题的严谨负责,传达思想的谨慎认真。

每一篇文章中几乎到处闪现着朱自清先生研究成果的智慧光芒。《文第十三》一文的写作,仅引用参考著作篇目就多达48部(篇)。正因为有这样在浩瀚的典籍中钻探的毅力和精神,文章中才处处给人以知识,给人以启迪。谨录一处如下。

对古书中数字哲学的解释:司马迁《史记》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二是十二月,是地支,十是天干,八是卦数、三十取《老子》‘三十辐共一毂’的意思,表示那些‘辅弼股肱之臣’‘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七十表示人寿之大齐,因为列传是记载人物的。”这样的数字哲学体现不仅仅在《史记》里,我们最熟悉的四大名著中,都有体现。里面的每一个数字绝非作者的心血来潮,而是精心设计和安排的结果。

《经典常谈》读到这里正文就结束了,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版本最后还附有一篇《柳宗元<封建论>指导大概》。通读这篇文章可以让我们学习如何对一篇文章做出“专业”化的分析和解剖,经由这一途径,读懂作者,读懂文章。所以,如果你拿到的版本上没有这篇文章,想办法找来认真啃读,收获一定很大。    

永丰读书吧    Yongfengdushuba
      我们相遇在书吧,我们因为文字彼此熟知,拥有理想彼此温暖。有一天,世界会把我们忘得一干二净,我们也会互相忘记对方。人从来都是一个被抛的状态,但我们有理由把被抛的此在用心筹划,意义只能在虚无中生长。
——往期回顾——

师生共读‖《经典常谈》——《说文解字》第一

师生共读‖《经典常谈》——《周易》第二

师生共读‖《经典常谈》——《<尚书>第三》

师生共读‖《经典常谈》——《<诗经>第四》

师生共读‖《经典常谈》——《三<礼>第五》

师生共读‖《经典常谈》——《<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

师生共读‖《经典常谈》——《四书第七》

师生共读‖《经典常谈》——《<战国策>第八》

师生共读‖《经典常谈》——《<史记><汉书>第九》

师生共读‖《经典常谈》——《诸子第十》

师生共读‖《经典常谈》——《辞赋第十一》

师生共读‖《经典常谈》——《诗第十二》

猜你喜欢